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观察 > 海外之窗 >

美国“衡水中学”:穷孩子如何不当考试机器(2)

分类:海外之窗   阅读:

  其中有一句口号是“There are no shortcuts(这里没有终南捷径)”。他们让学生完全理解学习不是闹着玩的,不能投机取巧。在第一堂数学课上,老师会播放星球大战的音乐,告诉学生这将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旅程。

  提高学习强度,加强精神鼓励,这两条措施深得中国学校的真传。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一套物质奖励系统!

  学生入学第一天是没有桌椅的,只能坐在地上,因为这里,一切东西都必须是努力“挣”来的。谁表现好,谁才可以得到桌椅。

  这套奖励制度的核心思想在于,让学生通过做好自己本来应该能做好的事情去获得奖励,引导他们养成良好习惯。

  学校做了大量实验去鉴别和总结哪些奖励好使,哪些不好使。其中一个重要发现是奖励跟惩罚一样,一定要给得快!这里每周给学生结算一次“奖金”。另一项发现是不同年龄段学生对奖励的需求不同。五年级小学生用几根铅笔就能打发,而高中生更想要的则是自由——如果你表现好,你就可以获得在吃午饭的时候戴个耳机听音乐的特权——没错,KIPP连怎么吃午饭都管。

  怎样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KIPP绝对不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学校:怎么走路,怎么坐,走路的时候怎么拿东西,甚至上厕所之后怎么洗手,洗手之后用几张纸擦手,都有严格规定。

  课堂上有同学发言时,全班同学按规定动作看着他;在教室里,学生必须学会使用两种统一的音量说话,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使用哪种音量;如果哪个同学在课堂上有小动作,老师会立即停止上课,然后全班讨论怎么“帮助”他克服这个坏毛病。

  这些规定,就是KIPP所谓的“be nice”。对KIPP来说,“好好做人”绝非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系列详尽的行为准则。而这套准则并非是领导层拍脑袋想出来的,其背后有科研结果的支持。

  光把人培养到能考上大学的程度,作为一个简单的考试机器,似乎也不能叫成功的教育。KIPP的创始人之一,David Levin曾经对KIPP毕业生进行了跟踪分析,结果发现:那些最终在大学取得成功的学生,并不一定是学校里成绩最好的学生,而往往是那些拥有某些优良品质的人,比如说乐观、适应能力强、善于社交。他意识到自己此前犯了个错误:KIPP在学业上的教育非常成功,但是在品格方面的教育却不够好。

  要怎么做才算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呢?Levin并没有停留在感叹和呼吁上,他直接采取了行动。

  当时有两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总结了24条美德。Levin很喜欢这个理论,便直接找到这两位心理学家,请他们帮忙提炼。于是KIPP的学生有了现在的7个目标品质:坚毅、自控、热忱、社交、感恩、乐观和好奇。

  这7个品质成了KIPP的“核心价值观”。KIPP用铺天盖地的标语口号往学生的脑子里灌输,不过采用的方式更加灵活多变。

  比如我们都听说过“斯坦福棉花糖实验”,说那些能坚持不吃第一块棉花糖,一直等到实验人员拿来第二块棉花糖再吃,表现出强硬自控能力的孩子,最后都有出息。显然KIPP的每个学生都知道这个典故,因为学校给他们的T恤衫上印的不是“自控”这个名词,而是“别吃那块棉花糖!”

  KIPP的品行教育还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学校居然给每个学生发卡片,让学生随时记录身边同学做出的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比如其中一条记录是“Jasmine发现W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


上一篇:芬兰“奢侈”上学记

下一篇:英国祖父母:做参谋不当保姆


  相关推荐

中国现代家风建设网校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