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观察 > 教育研究 >

提高0—3岁儿童家长保教能力的研究

分类:教育研究   阅读: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二五”研究课题选登

  课题名称:提高0—3岁儿童家长保教能力的研究
  课题编号: 2011-YB-290    
  课题负责人:杜 长 娥

开题报告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的广泛关注。
  随着脑科学研究的新进展,婴幼儿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婴儿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是有能力的学习者。
  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说:“每个儿童都应该有一个尽可能好的人生开端;每个儿童都应该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每个儿童都应该有机会充分发掘自身潜能,成长为一名有益于社会的人。”2002年5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适宜儿童成长的世界》行动计划。明确了保护儿童权益、改善儿童生存条件的原则和目标,为所有儿童的生活提供一个最好的开端。
  2001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提出要发展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十部委《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为0-6岁儿童和家长提供早期教育和保育服务,全面提高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0-3岁儿童早期教育工作开始进入国家决策。
  2、父母们越来越重视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
  让儿童在早期成长中更健康、更快乐,是每个父母的愿望,如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合理地激发婴幼儿潜能,优化婴幼儿健康成长的环境,对婴幼儿成长中的障碍进行早期发现和干预,是家长渴望得到的知识。目前有90%以上的0-3岁儿童在家中由父母或祖父母或聘请保姆照看,在育儿观念、喂养方式及教育方面都需要科学的指导。
  3、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的研究,不论是管理体制、服务机构,还是基础理论研究、师资培养,课程研究,均主要在3-6岁幼儿教育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期,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脑科学研究的进展,0-3岁儿童早期潜能开发和早期教养研究开始引起关注。
  (二)课题提出的意义
  实践意义:
  1、让更多普通家庭享受到儿童早期教育指导。当今社会上陆续开办了各种类型的早期教育机构,但由于缺乏统一管理、管理体制不顺,未纳入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早教商业色彩过浓,收费偏高,普通家庭难以享受。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合适的渠道、方式让更多家长受益。
  2、让家长建构更科学的育儿观。据调查,真正了解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实质的家长还是不多、家长依赖性太强,对早期教育的理解有偏差,认为教育孩子是早教机构的事情、老师的事情,每周一两节课就能解决问题,忽视自己和家庭对孩子产生的作用与影响,因此,广大家长急需要更多更深刻地了解和认识0-3岁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探求来自孩子自身成长发展的真正需要。而不是把教育的责任仅仅寄托于亲子园、教师的身上,继而需要更多更深刻地了解和认识亲子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另外,由于许多早教机构专业指导力量薄弱,家长和早教工作者对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了解甚少、理论基础薄弱,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早期教养师资培养和课程开发明显滞后或封闭性保密性强,许多优质课程家长不能分享,所以现有早教体系已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家长日益增长的需要等。
  理论意义:
  0-3岁儿童早期教育的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补充完善。现在各早教机构的课程体系,大多侧重于课堂亲子互动模式,其他形式较少,忽略了孩子更多是在生活中学习的。另外大多为加盟一些外国品牌,国内品牌为数也不多,因此,在其研究及其理论的意义上看,基于当前我国0-3岁早期教育研究现状,特别是相关研究的不足和欠缺,“提高0—3岁儿童家长保教能力的研究”立足于我国课程实践的现实状况,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和丰富我国早期教育的课程与教学的本土化研究,特别是有关家长运用身边的材料,将教育融入生活中的研究方面,将推动0-3岁家长保教能力的提高、及其理论研究体系的完善和深化。
因此,开展提高0-3岁儿童家长保教能力的研究,符合社会、国家的要求,满足广大家长的需求愿望。为0-3岁儿童早期教育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提升0-3岁儿童家长的保教品质,从而促进0-3岁儿童健康、快乐的发展。
   二、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的理论
  (一)课题的界定
  0-3岁儿童的成长需要家长科学的教养,教养是家长对婴幼儿抚养与教育并举合一的行为,科学的教养就要具备相应的素质与能力,家长的保教能力直接影响到家长的保教水平, 0-3岁儿童家长的保教能力总的来说包括两大专业核心能力:教育能力、保育能力,即照料婴幼儿日常生活的能力、监测婴幼儿健康与安全的能力、观察评估儿童发展的能力、合理地激发婴幼儿潜能、优化婴幼儿健康成长的环境的能力、科学进行亲子游戏的能力。本课题希望通过建构适宜的社区早教服务机构、体系,编制运用合理的课程指导家长提高保教能力。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20世纪90年代以来脑科学、儿科学、发展心理学及相关研究的前沿成果。有关婴幼儿发展的脑与认知科学研究的新进展,国内外主要的早期教养服务指导模式的借鉴,国内较有影响的早教中心课程借鉴。
  1、陶行知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思想。 “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理念是指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教育与生活应完全熔于一炉“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社会即学校”是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联的,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义的不同说明,也是它的逻辑延伸与保证。因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会生活,所以“整个社会的运动,就是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它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 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真正把学校放到社会里去办,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关,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所必须。因此“社会即学校”的真正含义就是根据社会需要办学校。从教育内容说,人民需要什么生活就办什么教育;从教育形式来说,适宜什么形式的学校就办什么形式的学校。教学做合一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2、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
  以儿童为主
  为孩子打造一个以他们为中心,让他们可以独立“做自己”的“儿童世界”。
  提供充分的教具
  孩子是靠感官来学习的,幼儿园提供给孩子的良好刺激愈多就愈能激发其内在潜能。蒙台梭利教室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教材教具(包括自然的、人文的……),以诱发孩子自我学习的乐趣。
  不“教”的教育
  反对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主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亮丽丰富的教具,让儿童主动去接触、研究,形成智慧。
  把握敏感期的学习
  0~6岁的儿童,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出现对不同事物的偏好,也就是所谓的“儿童敏感期”。蒙台梭利幼教法强调掌握儿童的“敏感期”,而给予孩子恰当的引导。
  教师居于协助启导的地位
  教师必须放弃传统的自以为是的教育方式,而是从旁适时地给予儿童协助与引导,让儿童成为教育的主体,使他们开动脑筋、挖掘潜力。
  3、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即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原本性音乐不只是音乐本身,它是以节奏为纽带,把动作、舞蹈、语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一种由人们自己参与、创造的音乐,也就是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合奏者参与到音乐中去。原本性的音乐是接近自然的、源于生活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非常适合于儿童的。原本性音乐形式简洁,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和结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
  4、感觉统合理论
  感觉统合术语是由ShrttinhyotC.S(1960)LashleyK.S(1960)提出的,并广泛地应用于行为和脑神经科学的研究。AyresA.J根据对脑功能研究。 感觉统合是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内外知觉做出反应。只有经过感觉统合,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才能协调整体工作,使个体与环境顺利接触。 一般人的概念感觉是指视觉、听觉、味觉及嗅觉,但实际上人类生存需要的最基本而且最重要的感觉却是触觉、前庭觉及运动觉。触觉是指分布于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接受来自外界的温度、湿度、疼痛、压力及震动的感觉。前庭平衡觉是利用内耳的三对半规管及耳石(碳酸钙结晶体)来探测地心引力并控制头部在活动中的方位,及保持身体的平衡。运动觉(又称深感觉)是来自于我们身体内部的肌肉、关节的感觉,它是了解肢体的位置与运动的感觉。人类的各种感觉学习贯穿了人的一生。简单地讲,这是一种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都不能发展。感觉统合学习的最关键期是7岁以前,因为在这期间,人类的大脑发展特别快。
  5、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传统上,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但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例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的空间感(空间智能)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体力(肢体运作智能)较强、公关的人际智能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
  加德纳认为过去对智力的定义过于狭窄,未能正确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他认为,人的智力应该是一个量度他的解题能力(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的指标。根据这个定义,他在《心智的架构》(Frames of Mind, Gardner, 1983)这本书里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后来增加至九个):
  1)语言(Verbal/Linguistic)、2)逻辑(Logical/Mathematical)、3)空间 (Visual/Spatial) 、4)肢体运作(Bodily/Kinesthetic)、5)音乐(Musical/Rhythmic)、6)人际 (Inter-personal/Social)、7)内省(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8)自然探索 (Naturalist,加德纳在1995年补充) 、9)生存智慧(Existential Intelligence,加德纳后来又补充)。
  三、相关的课题研究综述
  已有的关于0-3岁育儿课程及教学研究成果,及其所呈现出的研究现状与趋势,构成为本课题提出的研究背景,更是作为本课题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早期教育是重要的基础教育。欧美、日本、前苏联等国家和地区,早在60年代就已经开始重视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80年代普遍成立了专门的机构面向家庭提供服务,到90年代服务系统和理论体系更加完善。英国政府发表教育白皮书指出:从4-5岁才开始的儿童教育已经太迟了,假如不加强3岁以前的教育,就无法保证孩子未来的健康成长。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要与0-3岁儿童的保育教育相衔接。早期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途径之  一。2002年召开的联合国大会儿童特别会议确定了三项主要目标,其中二项是“每个婴幼儿都毫无例外地应该拥有一个最好的人生开端”和“每个婴幼儿都应有机会充分发掘自身潜能”。
  针对0-3岁儿童家长保教能力提高的服务体系和理论体系情况:
  近年来,我国的上海、北京、广州等发达城市率先开始实施早教计划。关注0-3岁儿童家长保教能力的提高。特别是上海于2002年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关心和发展的研究”,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先后制定了《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区县0—3岁早期教养指导工作评估标准》、《上海市关于推进0—3岁散居儿童早期教养工作的意见》、《0—3岁婴幼儿发展障碍早期发现观察指标》、《0—3岁早教中心评估标准》,在大量基础调研和前期论证的基础上,拟订了《上海市学前教育条例》(草案),上海托幼一体化的学前教育正逐步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北京、广东及各大中小城市早教大多以早教市场为主,早教机构多自2000年开始兴办,拥有50-60家品牌,早教市场的快速崛起及政府监管的长期缺失,导致早教行业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各机构的运行处于无政府状态,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很难确保早教服务的质量。各早教机构关注商业运作,很少注重家长保教能力的提高。
  0-3岁儿童家长保教能力提高课程体系情况:
  课程是早期教育的心脏,它的优劣是评价一个机构好坏的重要标准。课程是教育目标的载体,是目标实现的桥梁,它将教师、幼儿、家长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教育系统。现在各早教机构课程的理论基础虽各不相同,但大多采用的是教育学、心理学或脑科学等领域的著名研究成果,如多元智能理论、奥尔夫音乐教学理论、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理论、PAP教育理念、脑科学、精神运动学等。课程总目标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家长的教育目标,如:致力于向婴幼儿的父母、祖父母、看护人强调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传授最新的国际主流启育知识,以及与婴幼儿早期发育相关的医学、教育学、营养学、运动学等专业知识;强调要教会父母做老师,让家长学会尊重观察宝宝,了解其心智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配合宝宝的成长需要等;提出“帮助父母成为宝宝合格的启蒙老师”;帮助父母等婴幼儿陪护者更新育儿知识、调整育儿理念等。二是针对婴幼儿的教育目标,如:协助幼儿全方面的潜能发展,如感官系统、社交能力、辨识系统、自主神经操控等,使宝宝有能力迎接未来生活的挑战;致力于帮助每个婴幼儿尽可能发掘自然赋予孩子的生存技能,启发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潜能,增进心、智、体能健康,有效预防未来学校生活中各种不必要的学习障碍等;帮助宝宝学会交往、开发其智力、培养其自信,尤其培养其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认知(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兴趣、数学心智和逻辑思维能力)、情绪和社会行为五大能力;提出要对婴幼儿进行系统、个性化的科学培育;但是由于目前早教机构课程缺乏理论指导和制度规范,课程设置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各早教机构的课程内容都比较多,有蒙台梭利感官训练、音乐教学、感觉统合训练、语言、瑜伽、英语、数学等等。其中音乐、艺术、语言、感官等课程各个机构都有,英语、瑜伽、环球旅行则是一些机构的特色课程。这些课程内容存在一定问题:偏重婴幼儿的智力培养,对婴幼儿的全面发展重视不够;缺乏对家长早期教养知识的教育。有些特色课程是否适合婴幼儿,还有待证实。
  存在问题:课程的理论基础,多是将国内外一些较为先进的婴幼儿教育理念加以组合与引用,有着拼盘化倾向,理论的精髓在课程实施中贯彻不足;多数早教机构的课程内容主要指向孩子认知、感知觉等能力的发展,忽略对家长的养育能力的提升,导致课程目标与内容的脱节;课程组织实施基本上都是集体游戏背景下的个人操作,没有为婴幼儿间的互动交往创造机会。另外,大多早教机构只有室内空间,没有户外活动场地,户外活动受到限制。
  (二)本课题与已有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本课题强调课程实施主要机构:家庭。本课程侧重研究在家庭环境背景下家长保教能力的提高,早教机构、幼儿园托班为辅助。
  注重早教形式多样化:除传统家长带孩子到早教中心活动外,还会运用各式报纸、媒体进行早教知识宣传活动,开展各类亲子活动观摩、现场咨询与答疑、入户指导活动。组织家长沙龙。
  关注生活中的教育。0-3岁儿童是在生活中发展的。本课题注重家长将教育与生活有效结合,促进婴幼儿的全面发展。
  开发运用身边的材料和孩子进行游戏。利用身边安全环保的材料物品制作婴幼儿玩教具,供幼儿游戏。
  侧重0-3岁儿童自我服务能力、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研究。依据0-3岁是婴幼儿秩序敏感期,自我意识、自我服务关键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教育发展目标,确定内容与实施策略。
  着重解决家庭中存在的教养困惑,注重孩子个性,提供多元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保育能力,即照料婴幼儿日常生活的能力、监测婴幼儿健康与安全的能力、观察评估儿童发展的能力、合理地激发婴幼儿潜能、优化婴幼儿健康成长的环境的能力、科学进行亲子游戏的能力。
  关注婴幼儿生命的整体性,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开设课程。课程理论关注婴幼儿生命的整体性,即不仅能引导婴幼儿智力方面的发展,也要促进婴幼儿在体力、情绪审美等方面的发展。同时,也要注重本地的实际,因地制宜的建构符合婴幼儿并具有特色的早教课程体系。
  建构以“学前儿童及其父母为对象,以普及科学育儿知识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亲子活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形式” 的早期教育机构。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
  (一)研究目标
  1、让家长学习了解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基本规律,建立正确的育儿观、儿童发展观。
  2、提高家长照料婴幼儿日常生活的能力、监测婴幼儿健康与安全的能力、观察评估儿童发展的能力、合理地激发婴幼儿潜能、优化婴幼儿健康成长的环境的能力、科学进行亲子游戏的能力。提高家长综合的保教能力。
  3、让家长掌握基础的科学育儿方法,学习和孩子进行亲子游戏的技巧,会利用身边的材料和孩子开展游戏,将教育与生活有机结合,促进0-3岁婴幼儿健康、快乐的发展。
  4、探索临沂市提高0-3岁家长保教能力服务网络的建构机制。
  5、建构早教指导中心评估方案
  (二)研究的内容
  1、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现状调研
  临沂市0-3岁婴幼儿家长科学育儿现状与需求调查。
  临沂市各级各类0-3岁托班教养机构现状与需求的调查。
  2)文献研究
  学习、了解、借鉴国内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婴幼儿发展的脑与认知科学研究的新进展、儿童社会情绪与社会行为发展、儿科学、发展心理学及相关研究的前沿成果。了解现有提高0-3儿童家长保教能力课程编写情况。
  对国内外几种主要的早期教养服务指导模式进行文献跟踪、比较和分析,开展适合临沂市现状的服务机构建设。
  3)提高0-3岁家长保教能力课程研究
  组织各教养机构,采用行动研究法,围绕家长教养中的保教问题,如婴幼儿的“养成教育”、“健康教育”“语言发展的教养活动”、“认知发展的教养活动”、“动作发展的教养活动”、“情感发展的教养活动”以及 “机构教养工作管理”等开展专题研究,提高家长照料婴幼儿日常生活的能力、监测婴幼儿健康与安全的能力、观察评估儿童发展的能力、合理地激发婴幼儿潜能、优化婴幼儿健康成长的环境的能力、科学进行亲子游戏的能力。完善教养机构的实践方案和实施经验,为科学的婴幼儿教与养提供操作依据。
  4)个案研究
  个案组人员定期上门观察,指导观察对象家长写观察记录或拍摄成长录像,对带养者进行深度访谈或问题解决的个别化指导服务,深入分析家长教养婴幼儿在不同成长阶段出现的问题、应对的策略及效果。
  2、课题研究拟设置的子课题研究项目
  为确保本课题研究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针对性,也是为确保研究的普适性和广度,本课题研究拟征寻部分有意参与本项研究的幼儿园作为课题实验基地,加入到本课题研究的工作中来。为便于参与本课题研究的实验幼儿园和幼儿教师,能够根据工作实际,在本课题之下各有侧重的、有针对性的展开研究,“0-3岁儿童”拟设置如下子课题研究的选题,以供课题实验幼儿园及其教师参考。
  1)早教机构管理机制、早教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2)0-3岁儿童家长自制玩教具开发、制作、利用的研究
  3)以社区、村居为基础, 0-3岁散居婴幼儿家长分层分类指导研究
  4)0-3岁幼儿早期教养服务环境创设的研究
  5)0-3岁婴幼儿自我服务能力、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研究
  6)0-3岁婴幼儿与祖辈游戏的研究与实践
  7)0-3岁儿童民间亲子游戏开发与研究
  8)促进0-3岁婴幼儿大肌肉动作发展策略的研究
  9)0-3岁儿童健康发展教养活动研究
  10)0-3岁儿童语言发展教养活动研究
  11)0-3岁儿童认知发展教养活动研究
  12)0-3岁儿童动作发展教养活动研究
  13)0-3岁儿童情感发展教养活动研究
  14)0-3岁儿童艺术发展教养活动研究
  15)0-3岁儿童社会交往教养活动研究
  16)儿童成长问题应对策略
  作为课题实验基地的幼儿园,可以参照上述所列的选题确定所要研究的子课题,也可以根据所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自行拟订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选题作为子课题进行申报。课题组鼓励幼儿园在本课题研究范围内根据实际创造性地确定自己的研究选题。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法,其他为文献法、调查法、测量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主要用于研究课题时实践的实际现场和过程中,探询、整理和提炼课题实验目标内容和现实策略及方法。边研究、边总结、边归纳提炼、边推广,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研究过程需要三年的时间来完成,具体将采取如下步骤:
  1.进行课题研究的开题论证及报告。
  2.查阅和整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0-3岁儿童家长保教能力提高的研究成果和课程方案。
  3.深入现场展开0-3岁儿童家长保教能力调研,收集和获得相关的事实素材。
  4.对于参与0-3岁儿童家长保教能力提高课题实验研究人员进行逻辑构建和理性提升。
  5.编写0-3岁儿童家长保教能力提高课程及教材,进行教学操作性学习的教学实验和探索。
  6.对于0-3岁儿童家长保教能力包括目标、内容与方法等在内进行全方位系统建设。
  7.撰写课题研究的总报告。
  具体时间安排:
  1、准备阶段:2011年9月至12月,调查摸底,组织培训,统一要求,建立文献档案,编写调查报告。
  2、研究阶段: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组织实施研究内容,培训教师及家长,搞好个案研究,编写家教指导的方案、教材,撰写中期研究报告等。
  分年龄实施研究: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开展2-3岁婴幼儿家长保教能力提高研究,2013年7月至2013年12月开展1.5-2岁婴幼儿家长保教能力提高研究,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开展1-1.5岁婴幼儿家长保教能力提高研究。
  3、总结阶段:2014年7月至2014年8月,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工作报告、汇总教学案例及个案研究集。
  五、预期的研究成果和形式
  调查报告:《临沂市城乡0至3岁儿童家长科学育儿现状与需求调查》
  调查报告:《临沂市各级教养机构3岁以下托班、亲子园现状与需求的调查》
  研究报告:《指导家长保教能力提高的措施及实施策略》
  论文:《指导家长保教能力提高的课程体系建构》
  案例汇集:《个案研究》
  研究报告:《早教指导中心评估方案》
  活动汇集:《0-3岁儿童家长保教能力提高教养活动汇集》
  六、课题研究的保障
  (一)已取得的主要相关研究成果
  主持人:杜长娥,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教学能手,临沂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已近30年,主管着全市15个县区的学前教育管理与教学研究,先后主持了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五”、“十一五”课题的研究,两项顺利结题通过课题鉴定并获得优秀课题奖,“十一五”课题成果专著《好孩子好习惯》在全市发行超过100万册,得到社会和家长的高度认可。先后主编了《幼儿园科学教育指导》、《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方案》、《好孩子好习惯》、《学学做做玩玩》、《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6部(套)专业书籍;参加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教材《学前教育管理》和《山东省幼儿园教育活动教材》等20余种专业书籍的编写工作;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近70篇,其中有12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的《幼儿教育》全文转载或列为索引,有近20篇(部)论文(著作)获国家、省、市优秀论文或优秀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
  (二)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育婴员》王书荃 陈学峰主编,海洋出版社2011第七版。
  《儿童发展心理学》方富熹 方格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第一版。
  《与baby共成长》章小燕 谢科文主编,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第一版。
  《儿童感知教育手册》雷娜特.齐默尔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第一版。
  《婴幼儿教养活动》李俊 马梅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第一版。
  《完整的成长—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孙瑞雪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第一版。
  《儿童早期教育体系的政策研究》蒙.科克伦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第一版。
  《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李生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赵中建选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0岁-3岁亲子教育机构教师课程理念的调查研究》白芸 赵景辉,早期教育2010(2)。
  《我国城市社区学前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邹敏,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7.8期。
  《广州市0-3岁早期教育机构课程设置的研究》诸芳 袁爱玲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
  (三)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研究经验和组成结构
  参与研究者:全部是多年从事幼教工作的人员,有着丰富的管理和教学经验,并有足够的时间从事研究。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方面具有较高水平和丰富经验。另外,还有来自幼儿园教学实践一线的幼儿园长和教师,熟悉幼儿园教学及教学指导。其人员梯队组成及其专业背景均能够保证本课题研究的有效展开。
  (四)课题研究的相关条件保障
  (1)课题负责人及参与者具有较好的学前教育教研经历与能力,且从事着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专业课程的教学研究管理工作。
  (2)负责人所在教研单位拥有相当的文献性研究资料可满足本课题研究的所需。
  (3)本课题研究的人员梯队合理,既有擅长理论研究的专家,也有精于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的学者,既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学术性教研人员,又有教学与管理实践一线的幼教工作者,且富合作精神。
  (4)本课题研究特邀在儿童发展及幼儿教育专业领域学术造诣深、科研管理经验丰富的专家与领导,组成专家指导团队进行及时的跟踪调研与指导,以确保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特邀专家有:虞永平(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方明(山东省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丁海东(山东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等。
  (5)本研究拥有一批相当数量的实验幼儿园,为本研究中实践探索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现实条件和保障。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


    上一篇:示范性幼儿园在“广覆盖保基本”的公共学前教育体系中的位置与作用研究

    下一篇:幼儿数学操作性学习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相关推荐

    中国现代家风建设网校

    联系我们